伊范范

在焦虑中从容,在压力下平和,在沉浮间自信,在诱惑前自律,在挫折中自新。

【2022新年祭——年悟】原创

【2022新年祭之年悟】

  十岁的时候,我们期盼着过年,有一桌丰盛的菜品,各种喜爱的零食,璀璨的烟花、漂亮的新衣和压在枕下过夜就上缴的压岁钱。

  那个时候,我们的愿望是如此的简单,我们容易满足而又多姿多彩。

  二十岁的时候,我们成年了,懂得了父母的不易,家庭的重担,于是过年不再只有享乐,而是有了丝责任感。它使得我们参与到置办年货这个普遍的活动中。

  那个时候,我们才发现,原来过年要花很多很多钱。那些小时候喜爱的美食、烟花、新衣几乎要花去父母小半年的薪水。我们小时候收到过亲戚的红包父母就会礼尚往来的还送给对方小孩——礼数这东西,从小我们看不惯却又都潜移默化承袭了下来。

  是的,这时候除了大把大把的往外花钱,就数礼数最多。

  哪家亲戚有老人满了60高寿要进祠堂,冬至日各家都要派遣一人去帮忙张罗置办酒席。吃完席还要带上鞭炮香烛一大伙人披着红浩浩荡荡敲锣打鼓走街串巷去到祠堂祭祖——昭告天下——这家某某老人年纪到了可以吃村里的老人钱了。

  大年初一祭动刀祭荤腥,不宜扫地不宜骂人,所以我们恪奉着这几条规则,早上一般清粥加白菜豆腐,要么面条加白菜豆腐——寓意清清白白。

  这个年纪,我们还只是出点钱,帮忙张罗张罗,替父母分担分担家务,全一些礼数。

  等到三十岁,父母逐渐年迈,我们对家庭的参与度就更浓了。

  我们在长辈的提醒下,会精心打算廿四小年、廿五、廿九大年、三十除夕要置办几个菜、什么样的菜色,要准备什么酒水饮料和糖果年货。

  我们在年前会特意给家里的孩子和长辈买好新衣新鞋。

  会提前取好现金包好红包等着除夕晚上给家里小辈和长辈包压岁钱。

  也会提前跟家里叔伯确定好哪天来谁家吃年饭。

  姑妈们初二回娘家今年轮到哪家接待又要准备什么。

  还要提前学学长房长子长孙备齐三牲五畜去祠堂祭祀的礼仪等等,以免出丑。

  一桩桩一件件,里面都是学问。

  这个时候我们才恍然意识到,原来十岁时以为的廿四之后每天都是过年、二十岁时以为的只有廿四、三十除夕是年其实都不对。

  三十岁突然就明白了,每个地方过年的日子可能都不一样,哪怕只隔着一堵围墙两家的大小年可能都不一样。

  我们熟知的北方廿三小年,南方廿四小年就很有代表性。

  事实上,每个宗姓的大小年、几个年都不一样。拿我家这边来说,我是江西南昌人,我家这边几个姓氏家族的年节时间就不一样。

  范氏宗姓的兴廿四小年,廿五、廿九、三十大年,初一宗姓之间拜年,初二回家娘家拜年,初三不做客,初四后走亲戚。

  黄氏宗姓的兴廿四小年,三十大年,初一不拜年,初二拜年,初三走客,初四回娘家拜年。

  赵氏宗姓则兴廿三廿四两个小年,廿七、三十大年,初一到初四拜年和范姓一族一样。

  抛开这些祖辈传下来的文化习俗,反过来想,小时候我们以为的每天都是年也似乎又是对的,毕竟今天不是你这过年就是他那过年,一家人在一起热热闹闹有吃有喝闲时聊天喝茶忙时搓麻打牌,哪天又不是年呢?

  区别的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身份角色的转换,很多事情就变得不一样了,如此而已。

  可能每个地方唯一相同的是:离家多年终于回家过年的单身狗必然逃不过相亲的真香定律。

  哈哈哈……

  好了,絮叨这么久,也不知道你们那边是不是这样过好几个年,又有什么特别的年俗。

  可以聊聊哦……

最后给大家送上新年祝福


评论(1)

热度(7)